博碩士論文 88522050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5 、訪客IP:3.149.251.155
姓名 汪政?(Cheng Wang )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資訊工程研究所
論文名稱 以訊務觀察法改善光突發交換技術之路徑建立效能
(Improving Path Setup Performance of Optical Burst Switching by Traffic State Observation)
相關論文
★ 無線行動隨意網路上穩定品質服務路由機制之研究★ 應用多重移動式代理人之網路管理系統
★ 應用移動式代理人之網路協同防衛系統★ 鏈路狀態資訊不確定下QoS路由之研究
★ 感測網路與競局理論應用於舒適性空調之研究★ 以搜尋樹為基礎之無線感測網路繞徑演算法
★ 基於無線感測網路之行動裝置輕型定位系統★ 多媒體導覽玩具車
★ 以Smart Floor為基礎之導覽玩具車★ 行動社群網路服務管理系統-應用於發展遲緩兒家庭
★ 具位置感知之穿戴式行動廣告系統★ 調適性車載廣播
★ 車載網路上具預警能力之車輛碰撞避免機制★ 應用於無線車載網路上之合作式交通資訊傳播機制以改善車輛擁塞
★ 智慧都市中應用車載網路以改善壅塞之調適性虛擬交通號誌★ 車載虛擬交通號誌環境下 Green Wave 之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至系統瀏覽論文 ( 永不開放)
摘要(中) 光纖網路(Optical Network)技術日亦成熟,其中以突發式交換(Optical Burst Switching)技術為目前較為可行之技術。在此技術中的傳輸單位為burst,一個burst是由多個到達相同邊際路由器(edge router)封包所組成。每一個burst在傳送之前需要等待一個路徑建立時間之後才可傳送。因此本論文提出一以訊務量觀察的方式,在觀察訊務量之狀況高於一預設之門檻值時,以建立一永久式路徑取代原burst用完即查除之路徑,使得後續相同目的地之burst得以省去建立路徑之動作與時間,待觀察知訊務量降低至一界限值,即拆除此永久式路徑。在永久式路徑建立到拆除這段期間,因每一個burst無須重建路徑,亦無須等待路徑建立之時間,當burst形成之後可以立即傳送,因此該路徑的傳輸效能得以增加。在本論文中,亦提出一慣用性通道排程法,使得使用率較高的路徑在交換機中具有較高的路徑建立成功率。
摘要(英) The technologies of optical networks become more and more mature. The optical burst switching is the most feasible way for transmitting optical data. A burst is a basic atom in optical burst switching networks. A burst is assembled from several packets that will reach the same destination in an edge router. Before burst transmission, the edge needs to send a BHP (burst header packet) to establish a path for burst transmission and wait for an offset time. This paper proposed a method using traffic observation to remove the offset time from bursts. When edge router detect traffic volume over a threshold. It will establish a persistent path instead of original temporary path. That will cause the follow up bursts to the same destination need not send BHPs and transmit immediately. Till the traffic volume is smaller then the threshold, the edge router will tear down this persistent path. The duration between a persistent path establish and tear down, each burst can transmit immediately so that the transmission performance will be increased. In the end of this paper, a consuetude channel schedule algorithm is proposed. It make a highly utilized path will have a higher probability to reserve channel at core optical switch.
關鍵字(中) ★ 光突發式交換
★  光纖網路
★  多波長分工
★  訊務觀察
★  高密度多波長分工
關鍵字(英) ★ DWDM
★  optical burst switching
★  optical network
★  traffic observation
★  WDM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1.1 光交換技術簡介 1
1.1.1 光纖線路交換 1
1.1.2 光封包交換技術 3
1.1.3 光突發交換技術 4
1.1.4 光纖交換技術之比較 6
1.2 相關研究 6
1.2.1 Delay Reservation 7
1.2.2 LAUC & LAUC-VF 8
1.2.3 網際網路的訊務特性 10
1.3 研究動機與目的 11
1.4 論文架構 12
第二章 光突發式交換網路的系統模型 13
2.1 邊際路由器之簡介 14
2.2 OXC交換機之簡介 15
第三章 以訊務狀態觀察改善光突發交換技術之路徑建立效能 18
3.1 訊務量之觀察 19
3.2 邊際路由器之BHP與BURST的發送程序 25
3.3 OXC之BHP處理程序 25
3.4 慣用通道排程法 26
3.4.1 LTULT 26
3.4.2 OLUT 28
3.4.3 慣用式通道搜尋 28
3.5 雙門檻值法 31
第四章 模擬結果與討論 33
4.2 模擬環境 33
4.3 BUCKET UTILIZATION 模擬測試 36
4.4 點對點無背景訊務傳輸模擬結果 48
4.4點對點具有背景訊務傳輸模擬結果 54
4.5 多點對多點傳輸模擬 55
4.6 雙門檻值多點對多點傳輸模擬 57
第五章 結論 77
參考文獻 78
圖表索引
圖一 光纖線路交換 2
圖二 光封包交換 4
圖三 光突發交換 5
圖四 DELAY RESERVATION EXAMPLE 8
圖五 LAUC 8
圖六 LAUC WITH FIBER DELAY LINE 9
圖七 LAUC-VF SCHEDULING 9
圖八 以門檻值 作為區分高訊務量或低訊務量之標準 12
圖九 OBS網路模型 13
圖十 EDGE ROUTER 發送端功能架構 14
圖十一 BUCKET功能示意圖 15
圖十二 OXC之功能架構 16
圖十三 邊際路由器、BUCKET與OXC交換機之關係 17
圖十四 訊務量隨時間變化 18
圖十五 F(N)在低訊務量之示意圖 20
圖十六 F(N)在高訊務量之示意圖 20
圖十七 指數移動平均值 21
圖十八 具有 BURST UTILIZATION METER之BURST ASSEMBLER架構圖 22
圖十九 BUCKET狀態圖 23
圖二十 BUCKET狀態與輸出 23
圖二十一 BHP與BURST之發送流程 24
圖二十二 OXC處理BHP之流程 25
圖二十三 交換機構之交換動作 26
圖二十四 慣用性通道搜尋流程 31
圖二十五 以雙門檻值為狀態改變條件之BUCKET狀態圖 32
圖二十六 模擬網路之實體架構 33
圖二十七 模擬網路之邏輯架構 34
圖二十八 CRB-1, 值分別為0.1、0.5、0.9對BUCKET使用率所造成之變化情形 37
圖二十九 CRB-0.5, 值分別為0.1、0.5、0.9對BUCKET使用率所造成之變化情形 38
圖三十 CBR-0.1, 值分別為0.1、0.5、0.9對BUCKET使用率所造成之變化情形 38
圖三十一 PP-1, 值0.1對BUCKET使用率所造成之變化情形 39
圖三十二 PP-1, 值0.5對BUCKET使用率所造成之變化情形 39
圖三十三 PP-1, 值0.9對BUCKET使用率所造成之變化情形 40
圖三十四 PP-0.1, 值0.1對BUCKET 使用率所造成之變化情形 40
圖三十五 PP-0.2, 值0.5對BUCKET使用率所造成之變化情形 41
圖三十六 PP-0.2, 值0.9對BUCKET UTILIZATION所造成之變化情形 41
圖三十七 PP-0.1, 值0.1對BUCKET使用率所造成之變化情形 42
圖三十八 PP-0.1, 值0.5對BUCKET使用率所造成之變化情形 42
圖三十九 PP-0.1, 值0.9對BUCKET使用率所造成之變化情形 43
圖四十 SM-1, 值0.1對BUCKET使用率所造成之變化情形 43
圖四十一 SM-1, 值0.5對BUCKET使用率所造成之變化情形 44
圖四十二 SM-1, 值0.9對BUCKET使用率所造成之變化情形 44
圖四十三 SM-0.2, 值0.1對BUCKET使用率所造成之變化情形 45
圖四十四 SM-0.2, 值0.5對BUCKET使用率所造成之變化情形 45
圖四十五 SM-0.2, 值0.9對BUCKET使用率所造成之變化情形 46
圖四十六 SM-0.1, 值0.1對BUCKET使用率所造成之變化情形 46
圖四十七 SM-0.1, 值0.5對BUCKET使用率所造成之變化情形 47
圖四十八 SM-0.1, 值0.9對BUCKET使用率所造成之變化情形 47
圖四十九 平均封包抵達率為 ,不同 值對BURST遺失率的影響 49
圖五十 平均封包抵達率為 ,不同 值對BURST遺失率的影響 49
圖五十一 平均封包抵達率為 ,不同 值對BURST遺失率的影響 50
圖五十二 平均封包抵達率為 ,不同 值對BURST遺失率的影響 50
圖五十三 平均封包抵達率為 ,不同 值對BURST遺失率的影響 51
圖五十四 平均封包抵達率為 ,不同 值對BURST遺失率的影響 51
圖五十五 平均封包抵達率為 ,不同 值對BURST遺失率的影響 52
圖五十六 平均封包抵達率為 ,不同 值對BURST遺失率的影響 52
圖五十七 平均封包抵達率為 ,不同 值對BURST遺失率的影響 53
圖五十八 平均封包抵達率為 ,不同 值對BURST遺失率的影響 53
圖五十九 具背景訊務下點對點傳輸之BURST遺失率 54
圖六十 平均封包抵達率為 個每秒,不同 值與BURST傳輸時間之關係 55
圖六十一 平均封包抵達率為 個每秒,不同 值與BURST傳輸時間之關係 56
圖六十三 平均封包抵達率為 個每秒,不同 值與BHP設定成功之機率 56
圖六十四 平均封包抵達率為 個每秒,不同 值與BHP設定成功之機率 57
圖六十五 A2C5,不同 對BURST遺失率之影響 59
圖六十六 A2C6,不同 對BURST遺失率之影響 59
圖六十七 A2C7,不同 對BURST遺失率之影響 60
圖六十八 A2C8,不同 對BURST遺失率之影響 60
圖六十九 A2C9,不同 對BURST遺失率之影響 61
圖七十 A3C5,不同 對BURST遺失率之影響 61
圖七十一 A3C6,不同 對BURST遺失率之影響 62
圖七十二 A3C7,不同 對BURST遺失率之影響 62
圖七十三 A3C8,不同 對BURST遺失率之影響 63
圖七十四 A3C9,不同 對BURST遺失率之影響 63
圖七十五 A4C5,不同 對BURST遺失率之影響 64
圖七十六 A4C6,不同 對BURST遺失率之影響 64
圖七十七 A4C7,不同 對BURST遺失率之影響 65
圖七十八 A4C8,不同 對BURST遺失率之影響 65
圖七十九 A4C9,不同 對BURST遺失率之影響 66
圖八十 A5C5,不同 對BURST遺失率之影響 66
圖八十一 A5C6,不同 對BURST遺失率之影響 67
圖八十二 A5C7,不同 對BURST遺失率之影響 67
圖八十三 A5C8,不同 對BURST遺失率之影響 68
圖八十四 A5C9,不同 對BURST遺失率之影響 68
圖八十五 A6C5,不同 對BURST遺失率之影響 69
圖八十六 A6C6,不同 對BURST遺失率之影響 69
圖八十七 A6C7,不同 對BURST遺失率之影響 70
圖八十八 A6C8,不同 對BURST遺失率之影響 70
圖八十九 A6C9,不同 對BURST遺失率之影響 71
圖九十 A7C5,不同 對BURST遺失率之影響 71
圖九十一 A7C6,不同 對BURST遺失率之影響 72
圖九十二 A7C7,不同 對BURST遺失率之影響 72
圖九十三 A7C8,不同 對BURST遺失率之影響 73
圖九十四 A7C9,不同 對BURST遺失率之影響 73
圖九十五 A8C5,不同 對BURST遺失率之影響 74
圖九十六 A8C6,不同 對BURST遺失率之影響 74
圖九十七 A8C7,不同 對BURST遺失率之影響 75
圖九十八 A8C8,不同 對BURST遺失率之影響 75
圖九十九 A8C9,不同 對BURST遺失率之影響 76
表格索引
表格一 各種交換技術比較 6
表格二 網際網路訊塢與聲音訊務對使用者數量的關係 11
表格三 LTULT 27
表格四 OLUT 28
表格五 訊務類型與封包抵達率之模擬結果名稱對照表 37
表格六 A值與 值交叉之模擬結果名稱對照表 58
參考文獻 [1] Fundamentals of DWDM Technology, http://www.cisco.com/univercd/cc/td/ doc/product/mels/dwdm/dwdm_ovr.htm.
[2] S. R. Lee, G. H. Lee, J. T. Yu, WDM Optical Network Group, http://optcom.korea.ac.kr/optinet/ opnet_home.htm.
[3] D.K. Hunter, I. Andronovic,. “Approaches to Optical Internet Packet Switching,”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vol. 38, no. 9, pp. 116 —122, Sep. 2000.
[4] M. Yoo and C. Qiao “A novel switching paradigm for buffer-less WDM networks,” Proceedings of OFC/IOOC '99 -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Conference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grated Optics and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Technical Digest, vol.3, pp.177 —179, Feb. 1999.
[5] C. Qiao and M. Yoo “Choices, Features and Issues in Optical Burst Switching,” Optical Networks Magazine, vol. 1, no. 2, pp.36-44, Apr. 2000.
[6] S. Verma, H. Chaskar and R. Ravikanth, “Optical Burst Switching: A Viable Solution for Terabit IP Backbone,” IEEE Network, vol. 14 no. 6, pp. 48 —53, Nov.-Dec. 2000.
[7] J.Y. Wei, and Jr. R.I. McFarland, “Just-In-Time Signaling for WDM Optical Burst Switching Networks,” 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 vol.18, no. 12, pp. 2019—2037, Dec. 2000.
[8] Xu Lisong, H.G. Perros and G. Rouskas, “Techniques for Optical Packet Switching and Optical Burst Switching,”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vol. 39, no. 1, pp. 136 —142, Jan. 2001.
[9] C. Qiao “Labeled Optical Burst Switching for IP-over-WDM Integration,”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vol. 38, no. 9, pp. 104 —114, Sep. 2000.
[11] M. Listanti, V. Eramo and R. Sabella, “Architectural and Technological Issues for Future Optical Internet Networks,”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vol. 38, no. 9, pp. 82 —92, Sep. 2000
[10] Y. Xiong, M. Vandenhoute and H. C. Cankaya, “Control Architecture in Optical Burst-Switched WDM Networks,”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vol. 18, no. 10, pp. 1838 —1851, Oct. 2000.
[12] Exponential Weighted Moving Average, http://www.ietf.org/proceedings/98dec/ slides/pim-sharma-98dec/sld017.htm.
[13] Bernard M. Waxman “Routing of multipoint connections, ”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vol. 6, no. 9, pp. 1617-1622, Dec. 1988.
[14] Ellen Zegura, Modeling Internet Topology with GT-ITM http://www.cc.gatech.edu/fac/Ellen.Zegura/courses/7001proj1.html
指導教授 周立德(Li-Der Chou) 審核日期 2001-7-19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